聯系人:徐先生
電 話:13787002731
Q Q:66867091
門店地址:長沙市雨花區時代陽光大道紅星花卉大市場2區32號
分店地址:瀏陽市柏加鎮柏南街42號
工廠地址:李家塘收費站中石化加油站后
工廠電話:158 0250 9133
維護電話:151 1633 9730
“吊腳樓建造技藝”是臺江苗族村寨久負盛名的一項傳統技藝。顧名思義,“吊腳樓”是苗族以物化方式體現的、物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因每排的最外一棵柱子齊二樓樓板下處裁下,成懸在半空狀,“吊腳樓”因此得名。臺江苗族“吊腳樓”一般為“六柱五瓜”或“五柱四瓜”的四排三間或五排四間結構,帶吞口,最外一柱和第二柱之間空隙為走廊,每排的兩棵懸柱間連接寬約尺許坐枋,坐枋上置外伸橫梭柱,嵌數十條彎月形木條連接樓枕與坐枋,成靠背狀坐椅欄桿,俗稱“美人靠”,作小憩等用。清水江流域的施洞、老屯、臺盤、革一和臺拱等鄉鎮的苗族“吊腳樓”一般建在空闊、向陽、寬敞之地基上。
雷公山腹地的南宮、排羊、方召等鄉鎮的苗族“吊腳樓”屬于“吊腳半邊樓”,其結構與“吊腳樓”的大體相同,區別在“吊腳半邊樓”多建在坡度較大的斜坡上,就坡面開成上下兩級屋基,上級屋基豎較短柱,使前面半間的樓板與后半間的地基平行,形成“半邊樓”,因最外一柱懸齊上層屋基處,故有“吊腳半邊樓”之稱?!暗跄_半邊樓”一般多為三間正房和一間“偏廈”組成的“三高一矮”,或三間房加一間橫于一端的“偏廈”組成。樓下為禽畜廄和廚房等用,中間人居,閣樓放雜物及儲存糧食等。苗族樓房都是豎裝板壁,屋正面面壁都往后退一柱裝封,形成“吞口”?!巴炭凇闭性O“大門”,兩邊均窗戶。
苗族“吊腳樓”都是苗族民間藝人設計建造的。苗族民間藝人建造“吊腳樓”不用圖紙,而是用“竿圖”,這“竿圖”是“苗族吊腳樓建造技藝”的最獨特的工藝。所謂“竿圖”,就是將所有的柱子和“瓜”的連接的榫頭、銷釘等,全部刻在一根與所建的“吊腳樓”齊高的半片竹竿上,藝人要在柱子上劃符號,只要將竹竿往柱子上一靠,按照竹竿上的符號在柱子上劃上筆墨就可以了,這是苗族民間藝人的不傳之秘。
苗族“吊腳樓”的寬高之比一般是1:1,即如果房高一丈六尺八寸,則滴水線的寬度也為一丈六尺八寸。一般 “吊腳樓”有 “一丈六八”、 “二丈零八”等五種規格。
“苗族吊腳樓建造技藝”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、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。首先,“苗族吊腳樓建造技藝”是苗族民間藝人傳承的一項傳統技藝,其以“師徒相傳”為特征的“精英傳承”模式,反映了苗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獨特性,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;其次,“苗族吊腳樓建造技藝”特別是寬高比和“竿圖”科技含量很高,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;第三,“苗族吊腳樓建造技藝”是苗族建筑文化的最高成就,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。自改革開放以來,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,臺江苗區原有的經濟形態、生產方式、生活方式、審美觀念、衣飾傳統等都發生巨大變遷,許多苗寨修建了磚房,加上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,臺江的“苗族吊腳樓建造技藝”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失傳危機。